团委

“三下乡”专题报道——乐道拾遗,匠心筑梦

时间:2023年07月17日 16:01    来源:    编辑:   浏览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能够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为保护非遗传承,弘扬时代精神,合肥幼专初等教育系志愿者服务团队“拾遗”团队队于7月15日在官港镇新溪村开展以“拾非遗瑰宝,守传承工艺”为主题的非物质遗产传承活动。

非遗传承——六兽灯

团队来到位于官港镇新溪村李溪组的“六兽灯”非遗文化基地,通过对“六兽灯”传承人黄杰海的采访以及对“六兽灯”文化的学习,团队了解到“六兽灯”的六兽,指的是麒麟、青狮、白象、麻鹿、独角兽和黄獐。当地人会在结婚时将富有“送子”寓意的麒麟灯在新娘房间里挥舞,求早生贵子之意。为了进一步了解六兽灯,黄杰海亲自表演了一段六兽灯的表演动作及出名的“瑞兽三拜”。团队成员观摩了黄杰海的表演之后都十分敬佩,并纷纷表示想要学习舞灯。

学习完舞灯后,团队向黄杰海学习制灯。黄杰海表示制灯需要手巧且心细,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团队成员成功制作出六兽灯的框架。

非遗传承——文南词

随后,团队来到了东至县文南词非遗传承人汪培善的家里。汪培善介绍,文南词最初诞生于宿松,在民国36年(1947年),由盲艺人胡金山传入当地。胡金山在原至德县青山梅塘的放牛场上,教会了当地一群青年人文南词的唱词唱腔,文南词得以保存下来,并在东至当地民间流传。主要流传的三部戏有《苏文表借衣》《白蛇传》及《戏牡丹》。

后来当地的文南词演出名声渐起,走出乡村,全国巡演并多次获奖。“文革”结束后,文南词渐渐落寞,时至今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文南词又渐渐被发扬起来。但由于剧本内容流传不清,当地年轻人口流失过多,文南词的传承依旧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接着汪培善给团队表演了一段《苏文表借衣》中的经典唱段,一唱三叹,宛转绕梁。随后又向队员展示了文南词的胡琴经典曲调。团队成员听完后,如痴如醉,纷纷为汪培善的高超技艺献上掌声。

峥嵘岁月——木塔红军纪念馆

重走红色革命路,重温党史守初心。下午时间团队来到了东至木塔红军纪念馆,该馆为两层徽派式建筑,为目前池州市最大的一座专业红色历史纪念馆。

团队成员漫步参观馆内的陈列,回顾着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历史:木塔土地革命史册上的“十个第一”。成员们看到了黎痕老街民众夹道欢迎红军进驻的艺术场景。看到了曹光前带着三个弟妹同心干革命的故事:“兄妹联手捣敌窝”。更是通过投影设备见证了一批青年用鲜血书写“一心跟党走、永远不回头”的铮铮誓言。

纪念馆通过展示这些故事和人物,让团队了解到红军的峥嵘岁月和英勇抗争的精神,意识到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前行。

传承红色精神,非遗寄托情深。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成员们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革命文化,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应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并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非遗弘扬相融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非遗文化与红色精神的弘扬传播而不懈奋斗!(文:檀佩雅 刘熙慧 图:谷诗语 檀佩雅 李寒 审核:田乐乐)

上一条:“三下乡”专题报道——一车览尽百湖水 一路文明一路情
下一条:“三下乡”专题报道——大手小手向前进,安全科普乡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