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三下乡”专题报道——传承非遗文化 赓承红色血脉

时间:2023年07月25日 14:42    来源:    编辑:   浏览量: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工作方针,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红色征途编为席,峥嵘岁月兰花香”在路上小分队于6月30日起为此开展此次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弘扬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为更好地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7月4日上午,团队来到张母桥镇,前往曹师傅家中观摩学习挂面的制作过程。师傅告诉我们,张母桥挂面曾以汤鲜味美,口感醇厚等特点登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这一著名栏目,后来也入选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制作工艺数百年来未曾改变,也被称为古代手工食品的“活化石”,需要经过“和面、醒面、揉面、盘条、晾晒”一系列复杂工序才能被端上餐桌。“随着,张母桥挂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学习这道工艺,未来老手艺终会蹚出致富路,推动家乡的经济发展。

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培养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团队于7月23日前往舒席制作厂,拜访非遗舒城竹编传承苏成军。舒席以“坚韧耐磨,不腐不蚀”等特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成军给实践队员介绍“传统的舒席以水竹为原料,从选竹到成席前后需经过十多道复杂工序”,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无法潜心学习如舒席这般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的制作。苏成军也希望通过青年对舒席文化的宣传,带动更多的人传承和发扬舒席工艺。

2010年,“舒城小兰花”传统制作工艺被列进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团队也于7月16日到达舒城小兰花的发源地——九一六茶园。团队在茶园师傅的带领下学习采茶的要点,体悟采茶手法,参观炒茶车间,学习冲泡技巧,品尝小兰花的独特口感。最后,团队来到毛泽东视察舒茶纪念馆,人民公社已成为永恒的历史记忆,伟大号召演变成前进的无限动力。舒茶定能在红绿交融的发展征途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舒茶人民的心声,更是舒茶人民的奋斗决心。

忆革命先烈,走红色之旅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6月30日,队友相约来到舒城县城关乡文化广场5楼舒城县文化馆,馆长热情地介绍舒城的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了解到家乡的各种文化遗产:被誉为安徽省十大名茶之一的“舒城小兰花”;2008年以独特的编织技巧和舒适耐用等特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舒席等。不仅如此,舒城的红色革命文化也很丰富。舒城的革命烈士有胡底,安莱等,毛主席也曾视察过舒茶,在龙舒大地上,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建立,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伟大奉献。

为了深入了解舒城本地的革命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团队于7月9日上午前往新四军皖西革命纪念馆以寻找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红色印记。站在韦家大屋前,注视新四军旧址门楼,肃穆之感油然而生。正反两面各有,1938年那段革命历史——高敬亭带领新四军在蒋家河口打响了对日作战的第一枪,极大鼓舞了士兵志气,拉开了华中敌后游击战的序幕。参观完新四军旧址后,团队来到了安徽省十大水库之一的万佛湖,淠史杭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舒城人民在极其困难的三年严重困难时期,靠肩挑手推,“土法上马”所建成的被称为“世界第一人工大坝”的万佛湖大坝。

本次暑假“三下乡”活动在磨练青年大学生意志,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实现了“实践社会,锻炼自我”的目的。在此次活动中,团队成员积极感悟红色底蕴,弘扬非遗文化。在推动乡村振兴,探寻红色足迹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奋勇前行,用实干为青春添上一抹亮色,为舒城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文: 付博文 陈坤 束静怡 郏翔 图:郏翔 束静怡 审核:田乐乐)

上一条:“三下乡”专题报道――传承非遗文化 促进乡镇发展
下一条:“三下乡”专题报道――智慧养老,幸福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