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三下乡”专题报道——浓墨浸染画壮丽,冷铁凝重铸豪情

时间:2023年08月29日 16:14    来源:    编辑:   浏览量: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感悟大国工匠精神,暑假期间我校铁画团队积极地深入一线,走向基层,开展了暑期三下乡铁画探究调研活动。

走进铁画大师们的工作坊

7月1日,在了解了芜湖铁画的历史以及参观了芜湖博物馆后,团队成员来到了芜湖工艺美术厂。

进入厂内,芜湖工艺美术厂副厂长李爱平热情接待了团队成员,并带领团队欣赏厂内陈列的铁画艺术品。随后,团队成员分别对两位大师进行专访。在谈话中得知,铁画传承人汤传松15岁就进入了芜湖工艺美术厂,如今已经80岁了,在做铁画这条路上已走过了65年。艰难困苦,玉汝以成。曾经的风华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汤传松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铁画,他的一生都在对铁画孜孜不倦的追求中踽踽独行。虽然最开始为生存选择铁画,但最后也因热爱坚持铁画。传承就像流水,只有生生不息才是传承。在技术的传承上,汤传松更希望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精益的效果。并鼓励且希望年轻人能关注到芜湖铁画,将铁画传承下去。

在对汤传松的采访后,团队成员再与铁画传承人张家康进行了深切的交流。张家康1961年接触到铁画行业,迄今为止已经有62年了。张家康向大家讲述了创作铁画《富春山居图》的一件趣事。在2003年,张家康受元代画家黄公望所做的《富春山居图》影响,决定制作一副大型铁画。万事俱备,只等动手开始制作时,厂里突然来了一笔大单子,无奈,张家康只好搁置想法,先完成厂里的任务,这一耽搁,就是两年。后来,张家康终于下定决心,给自己下了一个死命令,不做完《富春山居图》,绝不制作其他铁画!耗费22个月的日作、夜思、梦想、废寝忘食,奔波到浙江富阳的富春江畔实地考察,终于,铁画《富春山居图》问世。

张家康诚恳地说,铁画传承除了要求来学习的青年人有悟性,更要求学习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愿意踏踏实实学,坚持不懈学!

拜访非遗传承人的匠心铺

7月3日,团队成员联系到了铁画大师张德才的女儿张启芳去到他们家拜访这位铁画界的泰斗,时年87岁高龄的张德才在采访中表示“我要打铁画到90岁”。1936年出生的张德才,作为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创始人之一、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张德才为芜湖铁画艺术的恢复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德才已经是唯一健在的铁画界“四大金刚”。张德才很善言辞,身躯高大,身体康健,粗糙有力的大手上满是老茧,见到来访者很亲切地展示了他的居家工作间——小而窄的阳台改造成老人打铁画的主要根据地。在采访中,团队成员提到了现存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国宝铁画《迎客松》,作为当时技艺高超的主打人之一的张德才同团队成员说,迎客松的松针和枝干是最难打的,因为松针的茂密,硬是一根一根锻打出来,而且要做到根根松针有槽沟,有正面和反面,还要打出松花、松果。巨大松干的树皮鳞圈,每一个鳞圈都要锻打数百上千锤,鳞圈与鳞圈的连接十分讲究,环环逼真。在采访中还得知,《迎客松》实际上打出来两个,是作为屏风的正反面,后来一面换成了铁铸的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就更为美观了。

此次活动中,团队成员不仅通过调研的方式采访铁画传承人、走进铁画大师工坊,领会到铁画的制作技艺和其艺术魅力,有助于传承和保护铁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也了解到张德才从事多年铁画制作,对芜湖铁画充满了情感,为芜湖铁画艺术的恢复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张德才用他的人生经历向大家传递了真正的工匠精神,也让躬耕于各个领域的社会人体会到老一辈艺术家对待毕生热爱的真诚。他的经历激发着更多人对铁画的兴趣和热爱,推动着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刘思宁 赵雯慧 朱绍华 图:王点艺 审核:田乐乐)

上一条:“三下乡”专题报道——初心如炬,信念如磐
下一条:“三下乡”专题报道――传承瑰宝 延续文脉